|
烟台:培育壮大氢能产业 推进规模化应用时间:2023-05-18 5月6日,烟台市人民政府印发《烟台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其中提到: 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1.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动核能供热、核能制氢等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氢能等扩大开发规模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氢能产业。开展核、风、光等新能源制氢,电网谷段“浅绿”电力制氢,拓展多元化氢源渠道。加快布局核能制氢示范工程项目、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海阳氢醇一体化项目。布局建设加氢站,积极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氢能船舶、智能化家用和公共建筑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列装置等应用示范项目。 专栏1:能源低碳转型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 核能综合利用:海阳核电核能供暖工程、核能制氢示范工程。
氢能:制取:海阳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海阳氢醇一体化项目;储运:海德汽车、杰瑞股份储运设备项目;应用:烟台东德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及氢能装备项目、冰轮氢能研究院项目。 (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工程。 1.加快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老旧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充电桩、加氢站布局,实现重要交通枢纽、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全覆盖。 3.持续推行绿色运输装备。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程。 1.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开展低碳零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中核能源工程化研究中心、上海核工院北方分院、山东核电零碳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烟台核电研发中心、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山东南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冰轮海卓氢能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支持企业承担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2.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高校及驻烟高校院所等合作,在新能源、节能、储能、氢能、生态碳汇、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方面加强研究,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一批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定位、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绿色低碳研发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3.全面深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参与省级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制甲醇、CCUS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氢能技术发展,推进氢能在工业、交通、城镇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4.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引育。支持驻烟台高校开设节能、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市场等相关专业,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模式。 (十)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工程。 2.办好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等重点展会。充分发挥论坛综合功能,持续丰富提升论坛实质内容,在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节能低碳新技术新模式、绿色交通、绿色建设、智能低碳城市建设、海洋碳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方面,为国内外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搭建高水平桥梁纽带,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双碳”成果展示平台、项目技术合作平台和政策权威发布高地。 3.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节能环保服务和产品出口,推动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领域科研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加强与日韩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拓展合作。 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一)“一谷”—丁字湾“双碳”智谷。深化与国家电投、中核、华能等央企国企强企合作,推动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以核能供热、供汽、氢醇一体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形成清洁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海阳“零碳城市”,打造全省“绿电”生产样板区、低碳产业示范区。布局新型储能电站(装置)、电解制氢等储能项目,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到2025年储能容量不少于210万千瓦。 |